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胡箫白副教授受邀举办线上学术讲座
11月17日晚,应藏区历史发展与多民族繁荣发展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历史学院邀请,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胡箫白副教授在线上作了题为“石上乾坤——碑刻所见明代前中期西北汉藏边区藏传佛教的发展机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藏区历史发展与多民族繁荣发展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杜常顺教授主持。
胡老师在讲座中以西安荐福寺、定西崇福寺、固原圆通寺为中心,通过对碑刻文献的详细解读,系统分析了明代前中期西北汉藏边区藏传佛教的发展机制。首先,胡老师以班赞扎释传法过程中与弟子的互动为主线,分析了牛首山弘觉寺福宽、北京庄严寺锁南剳失以及安定崇福寺悟瑁的不同经历,来探讨在不同情况下僧人对于自身宗教身份的选择与使用,指出明初西北边地佛教宗派上存在着汉传与藏传相互杂糅的特点。随后通过西安荐福寺番僧勺思吉监参自身游历经历及重修该寺请求明廷封给赠额的过程,以微观视角来关注地方藏传佛教僧人利用明廷优礼政策获取利益,以及藏传佛教僧人在地方上实际的传教活动。再次则以宁夏须弥山圆光寺四块石碑中对寺院题请明廷封赠记载的抵牾,尝试对圆光寺僧团内部的利益冲突以及背后的赞助团体进行了分析,探讨在明前中期陇东地区权力的分布格局。最后指出在明前中期藏传佛教在西北汉藏边区的传播,体现着十分鲜明的跨地域性、跨宗派行及跨族群性的特点,展现出了明代西北边地各族民众在文化上、宗教上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讲座最后,诸位师生与胡箫白副教授、杜常顺教授就藏传佛教教派内部的宗派属性以及竞争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
此次的线上学术讲座是藏区历史与多民族繁荣发展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历史学院联合主办的“甘青民族走廊历史与文化”系列讲座的开篇之作,也是疫情期间我院推动学术交流的重要尝试。来自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两百余名师生在线上参与了此次学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