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袁亚丽老师于2024年10月26日带领2024级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研究生前往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观摩2023级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研究生郭彦玲、高昂(教育实习),对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由听课和课后评课、研讨两部分组成。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是一所隶属于青海省果洛州教育局的全日制公办完全中学,也是上海大同教育集团成员校之一,既是果洛州重点建设的示范性完全中学,也是上海市对口支援的重点单位。学校实现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每年赴上海、江苏研学,开展“同上一堂课”等活动,增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在此次同课异构活动中,2023级专硕实习生郭彦玲以“逃出大英博物馆”视频为导入,提出问题“视频中的这些文物大多是在什么时候流落海外的?”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以“战前:中西方的差异、战时:中西方的碰撞、战后:中国人的态度”为线索,通过地图分析、史料分析与名词解释等方式,在小组探究、教师讲授中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最后再以“逃出大英博物馆”视频中的小片段“愿山河无恙”进行主题升华,浸润学生的家国情怀。郭彦玲在课堂中互动性强,注重鼓励与引导学生根据史料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023级实习生高昂同学采用复习导入法,以单元导语切入梳理明清以来中国发展脉络,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一个清晰的背景认知。从鸦片战争这一转折点出发,指出中国面临的内外交困局面,让学生迅速聚焦到本节课的重点和核心问题,其按照教科书的逻辑顺序,以“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为线索,选取了大量图像、文献史料,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了本课教学任务,在课程中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较多,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最后,其以“中华民族的涅槃重生”为题,升华了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总体而言,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方法得当,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核心素养培养到位,是一节较为成功的历史课。
课后学习交流会上,师生们共同对两位实习老师的历史课进行点评。果洛中学的黄老师对新老师们的课堂给予了肯定,认为课堂导入新颖独特,史料运用也十分合理,情感教育更是到位,同时也指出在授课中存在的一些小问题,部分词语表述不当,可能会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产生偏差等。果洛中学齐主任对两位新老师的课程更是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强调新老师们的课堂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充实且有效率,教学环节紧凑有序。齐主任还从“扎实、丰实、真实、平实的课堂”等方面为大家详细讲解了上好历史课的标准,为老师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青海师范大学的袁老师对两位实习生进步表示了赞扬,袁老师还针对课堂提出建议:在史料的运用上要更加严谨,在总结部分需要更加精炼、具有概括性,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同时对果洛中学老师们的辛勤指导表示衷心感谢。袁老师认为,这样的交流活动对于新老师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双方能够搭建长期的合作平台,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2024级学科历史的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交流让他们受益匪浅。在课堂上,他们不仅汲取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深刻领略到了优秀教学的魅力与风采。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此次同课异构观摩活动通过思想的碰撞与经验的交流,不仅为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的研究生们在新教材教学方面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也为他们未来的教师生涯奠定坚实基础。相信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历史学院学科教学(历史)的研究生们定能砥砺前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步伐,为中学历史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撰稿人:郑洱柯、潘科锦
审核人:袁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