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ATES) 首届“丝路城镇与通道”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作者:历史学院 时间:2023-06-19 点击数:
2023年6月17日,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ATES)首届“丝路城镇与通道”学术研讨会在西宁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ATES、兰州大学与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主办,由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承办,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新疆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图书馆等科研院所等30多位专家学者莅会。
大会开幕式由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杨红伟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研究员和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陈玮教授先后致辞。陈发虎首先从国家战略角度强调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科学技术与人文学术合作交流,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高质量发展、丝绸之路绿色发展与和平建设作出贡献。陈玮介绍了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学科建设的理论依托、传统优势和发展潜力,阐述了学科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兄弟院校之间学术交流合作的关系,表达了推动古老丝绸之路焕发出新时代勃勃生机的殷切期望。
第一场学术报告由陈玮主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侯居峙介绍了ATES建立的缘起、目的、主要关注问题及其专题网站运行情况。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王乃昂梳理了学界关于唐代玉门关位置的几种说法后,从全新视角解读史料,并重新定位了玉门关旧址,复原了玄奘西行经过玉门关的具体路线。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赵晖就丰富的干旱—半干旱区风成记录具有分辨率较低、不连续等缺点,进行了大量集成分析工作。陕西师范大学副研究员崔建新利用考古遗存预测模型与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陕北龙山文化石峁遗址的分布特征,并推演了遗址选址。
第二场学术报告由侯居峙主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谢海超重建了新疆博思腾湖8000年来以来的水位波动变化曲线和2000年以来水温变化曲线,认为在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文明演化过程影响的同时还需进一步考虑人类生计模式与对抗环境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安成邦分析了宋代甘谷城与陇右丝绸之路交通的历史变迁。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全波通过梳理《汉书·西域传》中有关西域诸国的记载,认为西汉西域诸国之间联系密切,存在地区文化融合的现象。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李文平以“象征符号”为基础讨论吐谷浑“家国认同”建构,认为其本质是用政治手段主动引导、维护和构建共同体内新的政治生活秩序和价值观念。
第三场学术报告由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张科主持。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侯光良从考古学角度论述了马家窑文化与宗日文化之间的多方面交流。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谊时考察了河西走廊史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过程。兰州大学教授杨红伟认为安西一带是清朝与准噶尔相互争夺的重要基地和对峙前哨,是当时中原王朝国家疆域盈缩变动的潜在区域。清朝经略安西路既是解除外部安全威胁的契机,又是恢复中原王朝管控西域之举,更是其可借助大一统的合法性观念超越明朝统治者而取得正统地位,并在意识形态方面进行再建构的具有可塑性的政治空间。新疆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吴轶群梳理了乾隆至同治年间各种新疆地图“多系并存”的特征,认为乾嘉时期注重意识形态建构和经世致用,而道咸时期更注重应对边疆危机,所以近代新疆地图中展现出更强更科学的疆域意识。
第四场学术报告由杨红伟主持。张科与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王志通利用民国时期考察西北的各种文本,论述了西北考察与建构中华民族整体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张磊从区域社会史角度考察了关帝信仰在元明清时期河西走廊的历史流变。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马小芳介绍了洪堡的学术经历及其中亚考察时代背景、肩负使命、历史过程。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张博考察了清代循化厅跨体系社会王朝化进程的机制和阶段性特征。
大会闭幕式上,ATES秘书长艾丽坤研究员介绍了近三十年来中国科学界国际合作的范式以及ATES研究工作的几点设想。杨红伟进行了会议总结。此次学术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各抒己见,从各自研究的学科出发进行了热烈交流,营造出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为进一步深化丝绸之路城镇与通道相关问题研究指出了新视角和新方向。